周都

右側是建築史略微提到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出於《周禮‧考工記》的九經九緯設計;左側則是考證後還原的《周都豐鎬》。採二套城牆,模仿井田制度的道路規劃,由南面應天門大道直進後,首先看到放射狀的道路系統,水平視野中層層包夾,最後停在中央的周王宮。

這條中軸線主要是靠道路兩旁的建築群與漸高的土夯傳達周天子的權威性。

因循《周禮》的社會分級,由城門起,是士與部分卿大夫的辦公場所「官署」;較高等級卿大夫主持的「社稷」與「宗廟」;高等卿大夫、諸侯與天子共理朝政的「外朝」;城牆後便是宮城,擔任最高官員的諸侯可於「九卿」內和天子商談;步過大廣場便到達最高點,「天子大殿與諸後宮」。

與同時期的西方相較,周王城並未以紀念性建築突出統治性,而採直接的空間佈局,強調階級統治的社會結構。因此雖名王城,建築技術卻不是重點,其下象徵「國人─士─卿大夫─諸侯─天子」的土夯基底高度、參與權限漸高的機構,才是宣達統治的工具。

有趣的是,周王朝並不是個統一號令的國家,統治上更趨向城邦制,國(城)主往往是作為宗族首領在地方施行自治,天子僅是「共主」,因此部落型態的自治公社、方法遍佈,縱使是位階最低的國人,也擁有相當的政治能力。

未形成希臘市民社會的主因,可能在於《周禮》直接規範了社會階級,從原點統一了城裡城外的身分認同,達成國野皆「國」的統治目的。在這個條件上,城市與鄉村被打成一片,希臘城邦內外分明的區別性因此消失,難以形成商人組織,導致市民社會誕生。

總而言之,東西方在這個時間點都在部落平等往極權分級的方向邁進,個別社會的民主殘存,是因為統治力量未及。

也可以當作是人類往不文明時代的開始,制度化剝削與迫害同類,出現「人上人」,核心的權利與分贓。所謂文明最重要的物化形式,是人們溫飽後折騰出的,超出生存需求的表現。


1.城為重城環套形制,規模為方九里(3742.2m)

2.據井田規劃概念,將全城劃分為面積相等的九份,按方位主次,分別佈置不同性質的分區。

3.宮城是全城規劃結構的重心,位於城中央,以宮城之南北中軸線作為全盤規劃結構的主軸線。

4.宮城前方為外朝,後面為市。宗廟、社稷主軸線對稱設置在外朝之左右兩側。宮城與由外朝、祖、社所構成的宮廷區,是全城的中心區和全盤規劃結構的核心。

5.全城道路網及其他各區均環繞宮廷區,沿主軸線對稱羅列,以突出宮廷區的核心地位和主軸線之主導作用。

6.宮城是按前朝后寢之制規劃,宮城內還有內外宮治事處所。

7.尚未出現唐朝長安的坊市制,縱使是城內仍有基層的自治組織,部落餘風。

(土夯高度為示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