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城  

中國城郭城市(walled city)的特徵是在歷代改革中形成。

原初的周王朝範型雖規定了「右廟左稷」、「前朝後市」等具體內容,但各代統治者為應變局勢,對城郭內的權力調配並未終止。

其綱要雖未脫開層層疊疊內向的「牆」(wall)系統、與被迫依循的「禮」公共領域(儒家的社會控制系統),但城市中各階層的力量變動,始終宰制著城市規劃,它的形式體現、隱喻會呈現時代的內涵。

「安全機制」是法國哲學家─福柯(Foucault.M.)經常論述的主題,因為它與權力息息相關,所以是必須關注的主題。除了「安全」外,被一併探討的包含「領土與人口」,因其直指受權力服務者的統治者,如何維繫地位、治理人,和誕生人口。

世界各區域的早期文明史表明,從農業文化中誕生的第一批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權力中心,或可稱作王權城市和城邑。

中國的情形更是如此,從平糧台遺址發掘到部分人群刻意脫離部落,另闢一處享樂之地時,政治性城市便貫穿整個古代史。城邑就是人口相對集中、居民成分複雜的國家權力中心

既然居民成分複雜,就必須管制,收取利益;同時,居民的複雜度與其積累,也直接導致統治者必須創造出新的管制系統,牢固、牽制、分化階級。

階級給統治者一座牆,但牆修得高,不免為一監獄。



●曹魏 鄴城 (3世紀)

長安城的市坊制眾所皆知,但其佈局演進,卻是在漢末三國時形成,與周王都存在極大差異。

鄴城 
(曹魏 鄴城)

鄴城繼承了古代的城與廓、宮城與外城的區分,但功能分區更為明確,宮城和坊裡從此不穿插,充分體現了階級對立和等級制度的森嚴。

中軸線的對稱佈局在由宮城內擴展到整個城市,宮城靠北、市在南(周禮是前朝北市),拉長禮儀與戰略縱深,一改周制,從此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幹道於宮城前匯集,利於防守與集合部隊。

其背景著眼於軍事。群雄四起的時代,曹操急需一個整軍嚴明的城池作為後方,因此一旦軍行其中,百姓不可擾,坊牆有了重中之用。


●唐朝 長安 (7世紀)

再經歷四百餘年的戰亂與農民起義後,唐朝沿用隋代的長安城址重新規劃,沿用曹魏時的市坊制,使極權形式達到最高峰。


長安
(唐朝 長安城)

此時期的專制王朝,國本在於「土地的生產力」,因此掌握足夠的領土與穩健的人民(人口),便能達成國內基本的政治穩定。為維持新王朝的鞏固,市坊制嚴定的出入作息、層層圈圍的牆、佈軍快速而寬大的道路,因此映入統治者的眼簾。

在這個基礎上,為誇顯國家的強大、帝王的權力,因此加大城市規模,鑄就長寬9公里的唐代長安城。

●『市坊制』

唐朝的長安城作為中國城市的經典,形式象徵著規矩甚嚴的專制巔峰。

繼承周禮的部分布局與曹魏的鄴城規劃(軍事),皇城被置於城市的邊緣,一條極寬敞的朱雀大街帶人領會由層層市坊堆疊形成的威嚴,皇城二側即是禁軍駐所,利於集合作戰。

市坊制的方形院牆,規範了居民的作息、流動,唯一的十字形聯外門戶以及不可臨街開門的房舍,再再使人們從身體和意識上,被作為王的財寶般貯藏,人是君主專制時代的作戰、勞役、糧食生產力。

然而這個形式的操作,最後卻帶來居民生活的困難,市坊的商業集中令採買成為一種折磨,數公里的來回使居民不是遷走就是集中於東西市周圍的坊,導致長安城的一半、南面的四十個坊人煙稀少、荒廢敗壞。

幅員遼闊又空虛的腹地帶來防守上的困難,軍事需求的幹道系統反而成為伏軍與草莽狙擊的對象,國力的衰弱與城市人口外流、勞役與稅收短缺,最後致使長安城由最初統治起來最「安全」的都城,變成最「棘手、不安全」的地方。

「人口」遺失,「安全」不保,「領土」最終喪失。

城市規劃者的權力自信,最後倒射自己。



●宋朝 開封 (11世紀)

開封
(宋朝 開封城     城內白色部分為 倉庫、糧庫、寺廟、庭園、軍械等為統治者服務之作坊)

●『廂坊制』

宋朝的開封作為承先啟後的變形,完全改變中國城池的市坊結構。五代十國末年,關中地帶城池與運輸系統凋敝荒廢,經濟城市南移,形成北政南經的分佈。偏安的南方因財富增長蛻變為大型商業城市,挾有龐大資本力量、鄉壘私兵的自治組織遍布,利用漕運壟斷大發利市。

宋廷於北方開朝後,因物資運輸需依靠南方,選擇全國漕運中心 - 開封城作為首都,除保證南方糧食輸入,也確保南下運送兵員、監控統治的必要。開封城為特殊的三牆城,由唐代節度使州治擴建而成,分皇城(宮城)、內城(官署、商業區等)與外城,結構特殊。

市坊制崩潰後,居民開始「佔街衢為舍」,逐漸產生公共空間的認知,形成商業街道,亦如日本平安京南北朝後的局勢,街道聚眾城患,財來人去,蠢蠢欲動。(平安京甚至形成市民聯合的商業武裝組織,下剋上,奪取城市的長期控制權,直到戰國一統),統治者雖急於壓制形勢,但著眼於龐大稅收與難以復去且具缺點的市坊規劃,於是取消沿用市坊改作廂坊。

「廂」,軍隊的作戰單位,被引入開封作為軍事駐紮、分區的方法,便於監視街道、維持治安。隨後廂坊制逐漸發展,取消住居進出限制,房舍沿街而設。坊不再是建築的形式,而僅是一種戶籍紀錄法。隨著城市發展,逐漸誕生出膾炙人口的夜市與清明上河圖風貌,百姓流動的自由性大幅提高,人文藝術消費等成長迅速。

但細究城市布局,開封城除了天然的平面不對稱外,在權力控制的規劃分布也不對稱。城市西部充斥軍營,而東部南部則多為市街、倉庫與作坊,軍營沿幹道採點狀插入,暗含著迅速撲滅譁變的用途。

開封城內的軍營雖分布不均,卻是夾著商業區佈局,由皇城向內城畫十字,再向外城畫X型,便能看到整座開封城事實上都在軍隊的掌控之下。

相較長安城的缺點,廂坊制的商業街道使得居民利於採買,對統治者而言代表稅收與不易流失的「人口」。

軍隊的駐紮與環城分布,利於城防與治安監視。內外城皆有禁軍,除快速佈屬外,內城還可將城門封閉,與外城軍隊夾擊,保證「安全」。

人口與安全確保,「領土」保持自不在話下。

若說唐朝的長安規劃是在防禦外敵、彰顯權勢,開封便是內外皆防並匯聚財富,但這樣富有的城池怎麼會陷落?便是冗冗長,非空間規畫的事了。

 


由周王都、唐長安與宋開封的城市變化,應可連結西方城市演進的主體概念。

1.城邦的初級權力中心,意在對抗自然與宣揚「文明」的城市。

2.階級分化牢固、誕生出嚴密軍事佈署與控制人口(生產力)需求、彰顯帝王權力的「專制」城市。

3.壓制與協調生產力提升到某個程度,逐漸誕生出的不穩定「中產」城市。

中國特有的城市規劃,與西方同樣起造於獨特的文化,這思想和觀念體系一經確立之後,就長期成為這個區域內人們思想和生活的指引,指導人們處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其精神世界之間的關係。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
具有內在一致性的世界秩序,並且深刻影響到周邊民族的思想和行為。


因此人類的歷史,才誕生出依循不同規則的城市。不過,東西方統治者雖對城市居民的權力形式有別,但可以肯定,其目的仍是鞏固人上人應然的治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