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城市,空間生產》 城市空間:東京 - 六本木新城 (上)
當代城市的競爭,淺顯以消費主義的文化包裝,作為行銷與區隔的主要手段。
在連國家都能視作純粹市場的當代社會,六本木新城作為一個全球化微觀的範本,我們能從此地取得未來城市設計、復興的方式與新的資本運作關係。
與舊的城市街區不同,六本木新城並非依附地區的歷史脈絡,經過自然與人類彼此間的客觀協調,而是從無到有被作為一個設定、控制的基地,其經年成熟後的可觀利潤、簡易的複製性、巨大的規模,已然成為世界城市更新的時尚模型。
六本木新城的成功,依循於三個策略:
一、將本土歷史的日常文化美感化。
二、以精緻文化做為包裝,提高區域或空間的層次,進而獲得更高價值。
三、書寫新的語言自我描述,並期許帶來所欲的結果。
總而言之,文化是門好生意。
無論全球化還是在地性,資本主義都以尋找到良好的消費主義形式寄身,不僅成為日常生活的文化樣型,更成為抬高房地產投資效益的新出路。
在此,文化似乎作為一種同具二者的介質,成為下一代產業前進的潤滑劑(文創產業?)。
文化的解釋權是最曖昧不明,而為了屏除解釋爭議的困擾,所有人都能擁有一套看法這個權限,成為他人無能置喙的理由。因此當資本開始佐以文化調劑,其顏面可受批判的部分,自然變得稀少,甚至更為美麗。
六本木脈絡:
六本木區位於東京市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美軍進駐東京的主要基地,並設立各國大使館、國際學校等外國設施。此後,外國人的商店、餐飲業於此大肆遍布,六本木遂演變成酒吧、夜總會、夜店林立的繁華地區。此後治安逐漸崩解,至今仍是日本主要黑幫的主要活動場所。
直至2007年,該區主要發展商「森大廈株式會社」總裁森稔,在出任日首相小淵惠三的經濟對策閣員時期,提出將城市空間縱向化策略,以活化東京都區,代替城市不斷向郊區橫向擴張的態勢。
森稔認為縱向化的城市策略有三項優點:
一、騰出空間以增加綠化。
二、大量增加居住間。
三、複合型態解決每日往來郊區與市中心的通勤時間。
在這裡,我們必須意識到森稔的提案並未觸及都市問題的核心。
東亞的城市,尤其像日本與台灣這樣的海島型國家,本身地狹人稠的居住型態,使得都市的橫向擴張,幾乎不是來源於美國的市中心思想。與土地分區造成的郊區化不同,東京、台北這兩座城市同時面臨著市區房價飆漲,而國內大眾無法消費的狀況。
當政府對待土地的職能喪失,居民為躲避高房價,只能遷移至相鄰城市,造成區域衛星城市的密度驟升。如比鄰台北市的新北市永和區、中和區、板橋區、新莊區與三重區的住居密度,都較台北市平均高出3倍,但居住者的房屋貸款佔家庭所得卻是台北市的一半。
可見這類的城市的橫向擴張,起因不在於空間缺乏綠化或是居住地不足,而是市區內的住房與消費負擔過重,民眾寧可消耗更多時間前往市中心上班,也不願意待在市區承受家庭所得六成以上的房屋貸款。
森稔對日本政府提出的經濟政策,並非在解決住居問題,而是想方設法從那些還有辦法居住在市中心的中高產階級身上,獲取更多利潤。
一間把持六本木區土地的建設公司、一位出入霞關的政治明星,要其拋出一個包裝糖衣的開發毒藥,事實上非常簡單。綠化、可居住地、通勤時間,這已經是老技倆,但屢試不爽。
回頭觀看台北新北市,其對外宣傳也不過如此。這是篇從外而內,步步驚心,充滿殺機的精確包裝。接下來,六本木的開發將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境界,不僅迷惑觀者,還能麻醉與其下棋的來人。
在這裡,房地產出現新的增值方式。
現代人使命的補完:
總裁森稔在其設立的森藝術博物館刊物中,傳達了六本木新城設立的發展策略。
為回應日本傳統的城市文化,六本木新城被視作日本中世紀(12~16世紀)門前町的復興與延續。
門前町乃是當時位於寺廟前的商業與娛樂休憩的社區空間,「人民在其中可暫時放下階級之間的規範與距離,貴族武士和庶民可以一同尋歡作樂。」(頁104)。
其將門前町的傳統與現代聯合開發相提並論,試圖找尋一項久遠的歷史空間,作為可供緬懷的模範,使得日本民眾得以用熟悉的文化去認識、理解六本木新城,並認為這裡是貴族與庶民可以一同尋歡作樂,毫無階級距離的美好地方。
從此六本木新城擁有了歷史涵構,得以鑑往知來,擁有時間座標。
然而只在文化上做抽象表示是不夠的,六本木需要道具,可供演員們倚靠、坐視、欣賞,使其不知不覺高尚的能與其他人比較,才能搭建「隨意自在」、貴族與庶民一齊,互相扮演的舞台空間。
但如何搭建這樣的舞台?
森稔認為現代人都應該接受「藝術與智性修煉的啟蒙」,以便在當代社會做好思想與心理準備。其反面的意思,便是未做好準備的人,無疑是非現代的。
做為一個承先啟後的現代門前町,六本木新城被定位為一個站在資訊時代前線的高級藝術文化品味生活空間。
內部包含一級辦公大樓、藝術館、圖書館、電影院、公園、高檔時裝店與餐廳;區內的平台街道佈滿知名藝術家的雕刻作品。這些硬體,正好用來包裝一個充滿文化及藝術氣氛、工作與休閒共融的高檔次品味生活。
六本木新城一躍成為懂得體驗、懂得享受、懂得進步的聖堂。森稔則成為指引現代人提升與非現代人啟蒙的教父。
當時間座標與道具完備,剩下的便是創造兩者的連結。也就是如何塑造具連結性的空間,打破不具有門前町性質的現代城市。
「藝術作品街頭化」(104頁)。
森稔認為將藝術品街頭化能打破舊有文化展覽保衛森嚴的傳統,甚至成為人們約會會合點的標記、家庭攝影的背景;並且某些藝術品甚至變成遊樂設施,讓小孩攀爬玩耍。
根據描述,似乎把藝術品放在街頭,讓遊客隨意觸摸,等同於讓人們更接近,繼而能深入理解藝術,完成現代人使命的補完。
因為藝術品的存在,不同階級的人從此能湊合在一起。
過去的門前町空間由寺廟延伸,如今六本木新城的藝術品成為空間的重心,取代寺廟地位,卻共同承擔城市空間的歷史功能與責任。
他似乎完成一件比之 Bernard Tschumi 的解構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更為成功的案例。
古今完人,唯這樣的空間創造而已。
唯這樣的紙上談兵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