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n

文評:《東亞城市,空間生產》城市空間:東京   六本木新城 (中)

經營運作的真實:

六本木新城被命名為Artelligent city,這個字是結合了Art(藝術)和Intelligent(智慧)。

發展商以此英文名稱,強調六本木新城是座智慧與藝術融合的城市,似乎能與「現代人的使命」做結合,但事實上,其根本不具有開宗明義的門前町性質,歷史依憑不過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宣傳手冊中。

拉開觀察的視野,我們會發現六本木新城根本是座「城中之城」,並不具有門前町脈絡的良好公共性,反而充斥會員制美術館、圖書館、消費設施;露天廣場與公園則 被視作「文化場所」,活動的舉辦、人群的聚集、周圍廣告電視牆的傳遞,都旨在放送商業訊息,與「公共的公園」差距甚遠。

一個理想性的文化包裝,確實提升了一座商場的形象,但掩蔽不住資本運行擴大利潤的真相。

六本木新城實質在創造一個滿足各類階級的新一代商場。

當人群的消費能量足夠時,「展示全景式」(Panoptic)的傳統百貨布局,已經滿足不了純粹的消費欲望。一個迎合心理需求的場域才是這些高中產階級希冀的理想空間模型。

反映中高階級心態,其願意逗留得愈久,就愈多人必須欣賞他們,而他們才得以展示自己非凡的藝術品味與智慧。

而遊人也能於此滿足自身欠缺的文化教育與物質,藝術品的解放成為這些人吸收的憑依,高級演員的架式使得他們也想學得有模有樣,來一趟六本木新城,橘也能為枳;但出了六本木新城,誰是誰依然是誰。

舞台的搭配巧妙,使得所有人限於夢幻不可自拔。

而兩者的逗留攀比,也正中開發商下懷。地產的價值因此持續走高,租金、媒體廣告與消費設施的利潤不斷擴大,純粹聯合開發的硬體建設步入軟實力的培養,抓住人心比滿足物質需求更具商業價值。

而為了抓住人心,六本木新城的空間安排顯得獨具巧思。

 

一、將主要的公共藝術品,放置在最貴重的商業空間:

知名的大型鋼鐵蜘蛛雕塑「Maman」被放在地鐵站出口,同時是六本木新城商場與電影院入口的交會點。「Maman」剛好成為大廈與商場的襯托物,藝術的品味在這裡給予種種一擊,使空間成為另個層次,庸俗味從此地過去將不復存在。

大型雕塑「Maman」乃是法國藝術家Louise Bourgrois作品。但六本木新城的雕塑非全球獨一,其各個複製品被安置在六個國家的知名博物館入口,六本木新城將其安排在主要動線的會合點,有意識地其成為空間的索引象徵。

意即,雕塑的放置使得六本木新城擁有與世界舉世知名的博物館齊一的地位。

而且是打破博物館藩籬,親切容許來者接觸的生活場域。從此六本木新城不在是純粹的商業項目,而是與藝術融合的前衛環境。

六本木新城四處可見包含「Maman」在內的各類藝術品、設計家具,為回應親近民眾的願景,使其與藝術品接觸,街頭藝術品適得其所,各方亦欣然接受。

但同時,這些增添空間趣味的道具,間接延長了遊客在消費空間逗留的時間,增加他們消費的可能性。

正如作者說述:這類「讓你和藝術零距離」的口號,其實是在說:「讓藝術及設計走進你的生活,讓藝術及設計襯托的消費成為你的生活。」(頁113)

 

二、商場錯落蜿蜒,不規則的安排:

我們常見的商場百貨,經常是一座封閉量體,中央有著挑高數層的門廳,而環繞門庭的則是各層樓的商店街。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清晰感受商業氣氛,同時精準瞭解更層樓的主要販品。群聚經濟的垂直化帶來的是消費行為的便捷,但同時降低消費族群心理方面的享受。

傳統商場受觀賞的是商品而非個人。因此六本木新城利用這個環節,從新顛覆商場形象,使消費人群駐留。

六本木新城的商場「West Walk」,以畫廊、展覽廳為主題,縱向瀑布由屋上庭園直洩底層,將自然採光通風引入,沖散金錢氣味。同時在中庭安排四層商場,商店採不規則安排,人們漫步其中,有時會走到如陽台般的凸出空間,稍作停留或向四處觀望,甚者搔首弄姿。

如此曲折誘發人群探索,使其擁有在動線中「發現」商店的樂趣。

同時搭配藝術品的妝點,消費行為提升為文化體驗,遊歷精神似乎比消費更受這些人重視。可以想像,比起與商品合照留下銅臭味的嫌疑,人們更愛與藝術品碰觸。

除此之外,在六本木櫸樹坂大道的兩旁,也放置14組雕塑家具作品。這些作品同樣來自世界知名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雖然這條大道的藝術品如此豐富,但並不扮演誘發觀者思考與反省的角色,反而含蓄地變為街道一流設計名店的招牌。

逛街在這裡非常高尚,消費成為很有文化的行為。

1126999255

三、公共空間的活動設定:

如根據Kevin Lynch對公共空間(open space)的定義:「在都市環境中 ,那些容許人們自主自發自由地活動的空間,例如考地和公園。」。六本木新城的開放空間並不具有自由自主的功能,回溯到門前町的歷史意義,更看不見各階層共生共榮的景致。

此一活動空間除了利用開放綠地換取獎勵容積,頁在空間的節點設置「使用說明」,遊客只能依循既定路徑在公園環繞;在動線上則安排各式看板,播放新聞與廣告。

這樣的商場的確再次突破封閉量體的限制,設置藝術品不僅淡化商業空間的庸俗與銅臭,在商場中出現的綠地與公共空間,更使人有一個開發商在社會責任上,給予一個討好的都市休憩空間的想像。

但我們見不到有人溜狗、玩耍、野餐,傳統的公共空間其實完全消失。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是來自於六本木新城的三項措施:

一、使用時間的限制。

二、無法申請活動。

三、周邊為供應高消費型態存在的機能。

這樣的措施,已經在容納各色人平等的使用道路前,設置一個隱形路障。我們能從Jane Jacobs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這本書瞭解到,一個開放空間的生與死,幾乎仰賴於時間性架構中的周邊機能,是否足以支持空間的活絡

當一個開放空間,其周邊僅存在一個共同的老闆,共同的消費族群,尤其這類消費族群還是相對少量的時候,開放空間完全無法創造持續的流動。我們更無法想像,高消費族群會願意在大庭廣眾下,做著與平常大眾無二的休憩活動。

加上空間的使用限制、舉辦權的單一,使得這裡淪為兩種模式:一是空間中充斥著中高級消費者,在周邊的機能享受。二是充斥著遊人,卻僅能迂迴於路徑,無事可做只能離開。

因此新六本木新城的開放空間,決定這兩者根本無法交融,「人民在其中可暫時放下階級之間的規範與距離,貴族武士和庶民可以一同尋歡作樂」不過是夢幻泡影。

而真能發生交流溝通的場所,卻只有會員俱樂部,皆是被邀請或是繳交入場費才能出席。

這樣的「虛擬公共空間」,實質上只為賣點,作為六本木新城的特色,充其量作為人流的緩衝區域

六本木新城4

四、學術文化空間的映象。

 學術仍作為知性的條件被宣傳。

在六本木新城大廈的49與50層。擁有著學校、論壇、圖書館與研究網絡。宗旨在集合世界最好的專業人才、科技及資訊。主要服務有關設計、藝術與文化的相關人士。不過一切需要收費且僅有會員專用。

而在官方宣稱的使用調查中,使用的會員年齡多在20~30歲,可見其意圖表示這裡的人群是擁有知性品味的前瞻人物。

承擔得起消費,又同時具有內涵,百里挑一,與眾不同。

 

五、超高層住宅及辦公大樓。

不會有人認為六本木新城的森大廈,是作為服務普羅大眾而設計的。 

其內擁有800個住宅單元,每月最低租金30萬日圓(東京平均租金約10萬日圓)。此外還提供38萬平方公尺的開闊辦公空間,是東京最大的辦公大樓,2006年租用率達100%,成為東京最受注目的商業項目。

然而空間的彈性抑或數量並非此節的重點。作者偶然在一本描述60、70年代出生的10位成功企業家的書中,發現其共通點,這些企業家若不是居住在六本木新城的服務式住宅,就是在六本木新城的辦公大樓開業。

很明顯,「進駐六本木新城,便是成功的象徵」成為此書的意識形態與廣告宣傳。

社會逐漸興起一種叫做六本木紳士的階級,其代表著少年得金與高品味,並強化六本木生活並非一般人能隨便加入的社群。散布於六本木新城的藝術品、商城、開放空間成為紳士們應當的配冠。

有利有名,繼而有文化,藉由金錢能力換取空間象徵,他們是一群成功的人。

Maman4  

六、多區域聯合的印象夾擊。

隨著六本木新城以嶄新概念重新定義城市的未來發展,透過藝術與智慧的結合獲得空前成功後,三年後(2007)以此地為模範,進而利用國有土地仿效開發的「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在不遠處建立。

結合酒店、美術館、店鋪、辦公大樓、住宅、公園等功能,承接六本木新城的氣勢,成為另一個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商業圈。東金中城與六本木新城的文化包裝手法相仿,同樣以藝術品散布的模式,強調零接觸的品味生活。

官方網頁說明「東京中城做為將日本的設計推廣到世界的基地,到處瀰漫著藝術的氣息」,已經不限於六本木純粹隔空抓藥的門前町印象,而是直接利用國族認同,建立起一個放置於國際上的地標。

意圖使人相信,日本設計的微觀所在,便是東京中城。

六本木新城與東京新城雖比鄰而居,卻未成為商業對手,反而攜手合作,打造一個跨越區域,藝術與文化消費四處流淌的生活圈。

聯合的內容,包含成立以六本木新城的森美術館、東京新城的三得利美術館與不遠處的國立新美術館,共同組織為「六本木藝術大三角」

國立新美術館在對外說明此一舉動式審慎討論的結果,更表明:「人家可能會覺得我們彼此是競爭對手,但我們不想這樣,而是藉由連結,把這個區提升為一個藝術區,一起提升藝術在東京與日本的地位與普遍性。」

為達成「提升藝術在東京與日本的地位與普遍性」的遠大目的,美術館與商場攜手合作進行宣傳。人們如果持有其中一家美術館的票根,便可以憑票根在另外兩家得到優惠。

在此策略下,遊客表面被鼓勵瀏覽三家藝術館不同面向的館藏,但事實上卻被引導至各個美術館參觀,而參觀的路徑就必須穿越六本木新城與東京中城的商場。

經過系統化的安排,使人就算未有欣賞藝術品的意圖,也能刺激其消費渴望,達成擴大營利的目的。

三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