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論述思考方法前,我必須解釋西方文明為何重視將事物分門別類。而您,在擁有東方傳統價值觀與移植半套的新式教育下,為什麼擁有著混淆、不明確,卻仍然偏效東方的抽象觀念。同時,您也會迷惑,自己應該臣服於誰?
我們先談談一位老朋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
與世界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同為英國人,且生活在同一時代。德國文豪歌德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說不盡的莎士比亞」。其實,培根及其思想也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
雖然許多人對培根未必瞭解,但都知道出自培根的一句不朽名言,即「知識就是力量」。培根認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合而為一,人們達到力量的道路與達到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幾乎是一樣的。
尊重知識、崇尚科學是培根思想的精隨。這個思想,幾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人們去努力追求知識、探究自然之謎。作為近代「經驗論哲學」和「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的思想,影響廣泛而深遠。
但其重點,則在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對培根及其哲學的評論:「從事實出發,並依據事實下判斷,已經成為時代的趨勢、成為英國人說理的基礎。」
黑格爾認為培根的重要性在於他扮演了時代(16、17世紀)和民族代言人的角色。而其哲學上的成就並沒有名聲那麼偉大,但是黑格爾在這裡也的確道出了,當時的時代特點與影響西方文明深刻的崇尚經驗、注重現實的傳統。
16世紀的歐洲文明燦爛千陽,繼承希臘文明、基督精神與羅馬法的思想,文藝復興與人本主義在大陸上蓬勃發展。
同時地理大發現、科學技術與理論的提升,海外貿易加速資本擴張、金融與大型跨國公司紛紛建立。工業運動、英國國教與清教徒信仰,同時深化新興的中產階級與新貴族,對封建王權與羅馬教廷的抗爭信念。
人的價值、尊嚴與權威,被提升到與神本主義的同一地位。「天啟真理」被打破,地心論被打破、彩虹原來不是上帝的仁慈跡痕。為駁倒神權,對自然的研究理所當然成為最強而有力的工具,延伸而出的便是經驗論。
培根在《論學術的發展》一書中寫道:「小小的船隻竟能像天體一樣繞地球運行,這是我們時代的幸運。在古人說『別再前進』的地方,當今的人可以裡以理直氣壯地說『繼續前進」。」
可以看到,培根時代的確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朝氣蓬勃的時代。只有這樣的時代才能造就出培根、莎士比亞、哥白尼等永垂史冊的巨人。
同時,形成一個影響力巨大價值觀。
從這裡,我們能得到此種價值觀的部分剖析。
就經驗論的立場。在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上,認為真實存在的只有個別事物,而沒有一般的事物,一般只是人用來表示個別事務的名詞或概念。
在認識論上,他們都主張唯物主義的感覺論,在他們看來,一切知識都來自感覺。人的理智就像一塊「白板」,根本沒有任何天賦觀念,如果缺乏感官知覺,就不可能有抽象、一般的知識。
哲學史上,奧康因所謂「奧康的剃刀」而聞名。他認為實在論者所謂的「隱蔽的質」、「實體的形式」等一般觀念不能附加到個別事物上去,這些都是無用的贅物!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必須用經濟原則拿這把剃刀統統刮掉。
這個思想對後代指責「不切實際」的弊端無疑很有啟發。可以想想建築學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裝飾即罪惡(decoration is evil)」,是否與此有所關聯,或能擁有什麼啟示。
我們可以相信,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只有實驗科學才能解決自然之謎,認為沒有實驗,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了解。因此,為了解決問題,並系統性的整理由自然獲取的知識,替事物「分門別類(Categories)」是必須的。
實驗主義大師杜威(John Dewey)曾說:「將問題明確地指出,就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那麼,要把問題明確化,就得縮小問題的範圍;而縮小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細分問題了。
另個目的,便是去除一切不切實際,如前文所提及的「隱蔽的質」、「實體的形式」等資訊。
發明家查理士‧凱特林(Charles F.Kettering)曾說:「研究就是要把問題細分化,因而可能發現其中很多已知的,再去專心解決那些未知的。」這一段話對細分問題與去除無用資訊的重要性,做了最好的說明。
培根是近代經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開創了哲學以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為中心的新時代。在培根看來,哲學不僅要回答世界的本題是什麼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我們如何才能認識現實世界。用什麼方法保證這一認識的正確性。因此,他把自己的重要哲學著作稱作《新工具論》,試圖為人類認識現實世界提供一種可靠的方法和工具。
經驗論哲學一開始沒有形成嚴整的系統,而後三百年,隨著歐洲文明的進步,霍布斯、洛克等人接續完成。於是,它揭露了束縛人類理智的種種假象;提出了認識的對象是感知世界,知識和感覺起源於經驗,經驗與理性的結合是歸納一切的法則。
終於──人類的「白板」上出現了井然有序、整齊劃一的人類知識。
而這,就是基礎教育試圖教育你的方法。
一種試圖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工具觀,一種把背景當成不相關的事務,排除在認知對象之外的方法。
目的不在於把自然歸納為一些抽象,而是在於把它分解為許多部份。
它無對為錯。
因為它原始的訴願,便是科學、哲學必須從繁瑣的爭論中解脫出來,並為人類的美好未來服務。
但這種一廂情願的理想,在東方不知受過多少掣肘與扭曲,也就造成西方教育無法與在地交融的苦果,以及沒有成效的失敗。畢竟我們的教育認為,與其令您慢慢感受世界再消化吸收,不如即刻賦予您經過理性調製後的世界經驗,來得純淨效率。
您的教材中的原始內容,也許來自最客觀公正,研究方法也最理性的實驗與人員。但從根本來說,它無法真正去除人的先入為主。更進一步,當教育的編撰者決定教育是什麼時,他從原始材料歸納整理出來的教材,就帶有人治的想法。
搭配急切付諸實行的心、不同成長背景的差誤、決策時反覆卻可能走失的論證;最終,我們的教育變成不是那些思想家、教育的理想主義者,所想呈現的樣子。
我們無法體認背後的架構,甚至在傳統觀念前觸碰到透明實質的牆,更謊論國民教育對「國家」的責任,所「應當」充次的錯誤訊息,隨著成長,您的迷惘猶然而生。
經驗論不是某個人的天才產物,而是要看作是他那個時代的產物(與時俱進)。因此面對這種觀念,應當抱持著對時代時刻關照、警醒自己的一面鏡子。
當您能認為,基礎教育的價值,它的母體其實是人類繁多學問中的一種時,便能意識到從其他觀點解釋事物的機會(除經驗論,西方世界尚有唯理論等其他存在)。
即,高度。而這個高度,將有利於你寫作的思考。
下章,我將描述您如何影響您自己。
※唯名論:否認一般實體或共相的存在,認為實體只能是感覺所感知的東西。
※唯實論:認為一般概念是先於個別事物、離開個別事物而存在的實體。
※經驗論: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於對於事物的觀察,而不是直覺或迷信。
※唯名論:否定感覺經驗的可靠性,認為只有理性認識才可靠。
(經驗論如何落實成為現代教育的先驅?洋洋灑灑,期待高明。)
三段論式是由命題組成的,命題又是由語詞構成的,而語詞不過是概念的符號。
從個別事物中得出它們共有的特徵,經過綜合,就構成了概念。
培根的歸納法是一種經驗方法,它要求從某一類對象的眾多個別事物的觀察和實驗中,以求得對對象的原因和形式的認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