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認同政治時,目的是要看到社會分類並非理所當然,而是被建構、塑造出來的;關鍵就是怎麼樣建構與怎麼樣塑造。而因為脈絡不同,談論的方向也會不同,例如談種族認同時,主要會與西方的殖民擴張,也就是所謂的白人優越論下的種族劃分和評價。相對的,青少年的次文化研究便很不一樣,它是隨著資本主義推動的消費社會所形成。因此青少年不再僅僅是一個年齡分類,還是支撐起晚近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群體。
在討論認同政治時,目的是要看到社會分類並非理所當然,而是被建構、塑造出來的;關鍵就是怎麼樣建構與怎麼樣塑造。而因為脈絡不同,談論的方向也會不同,例如談種族認同時,主要會與西方的殖民擴張,也就是所謂的白人優越論下的種族劃分和評價。相對的,青少年的次文化研究便很不一樣,它是隨著資本主義推動的消費社會所形成。因此青少年不再僅僅是一個年齡分類,還是支撐起晚近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群體。
現代建築的屋頂宛如橫空出世,可以是一個巨大的單跨,也可以由許多小跨組成。關鍵是在透過批量生產的構件組合中,創造不同的屋頂形式,並在過程中很好的解決防水、結構和隔熱等問題,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SANAA設計的直島碼頭可以證明,批量生產的材料能創造出活潑的屋頂形式,雖然這是很隱晦的,因為她不選擇在創造形式的同時,直接重塑整個基地。
上篇提到Diagram是「利用圖形表達某物過程的簡單示意圖」,但在筆者嘗試以設計步驟解釋時,不慎令人誤解Diagram便是拆解步驟的「功能示意圖」,因此在此多做補充。首先,Diagram並非與「功能示意圖」等價,否則它會因過度窄化,而遺落抽象的內容。
隨著社群網站的成熟,學生面對作品即刻公共化的挑戰愈來愈嚴峻。作品在評圖場外被記錄、被分享、被評論的可能性大增;它們一直累積在網路中,時不時被翻出咀嚼,不啻是ㄧ個能夠比較出自己實力與評審價值觀的活動。但網路無法重現評圖過程,作品也被影像壓縮成一連串的武備展示。在還沒有方法應對前,好好思索作品「提案/發表」的方式,除了能夠降低評圖憂慮,也能影響後續晉身在網路中的評價。有時我會覺得,長此以往,學生不單要考慮畢業評圖,還得先設想作品政治化的效果。
牛津辭典對Digram的名詞定義是「一個表示某物外觀、結構或運作的簡單示意圖」;動詞則直接表明是「用圖形表達某物的過程」,而這一切都通過線來標示(mark out by lines)。它的位置舉足輕重,是一套溝通的語言,它表達了建築學如何「識世」─透過對圖形的掌握,進而理解空間與建築系統的思維邏輯。
柯比意在二十世紀初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外星人,他似乎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沒有一個機構能夠限定他,沒有一個團體、沒有一個社會,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限定他。他看起來打從一開始便發現了自己真實的本性,並打破了當時社會的制約和意見的鎖鏈,借著擁抱所有想法來塑造他自己,從此決定按照它來生活。